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80990/80990 (100%)
造訪人次 : 41989816      線上人數 : 1102
RC Version 7.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ir.lib.ncu.edu.tw/handle/987654321/4647


    題名: 戰後台語流行歌曲的發展(1945-1971);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Popular Songs in the Post-War Era (1945-1971)
    作者: 黃裕元;Yu-Yuan Huang
    貢獻者: 歷史研究所
    關鍵詞: 流行歌曲;臺語歌曲;Popular song;Taiwanese song
    日期: 2000-06-22
    上傳時間: 2009-09-22 09:29:21 (UTC+8)
    出版者: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
    摘要: 本文對1945年至71年間的台語流行歌曲以背景環境、發展實況以及內容變遷三個層次為論述主軸,先就其背景環境說明,分別介紹日治時期台灣音樂、歌唱文化的變遷,與戰後至1971年間台灣社會、音樂文化的情況,接下來再分期敘述戰後台語流行歌壇的內容、組織發展與活動實況,最後則是內容變遷的分析,將整體歌壇的人物、歌曲以及相關外力影響加以總體地描述與析論,討論台語流行歌曲發展的脈絡,及其相對於台灣社會、政治的交互關係。 有關戰後台語流行歌的發展,首先是從戰後初期社會與電台的傳播開始,而後出現各地巡迴的音樂會、歌舞團表演,50年代初期到1956年間,自製唱片出版的歌曲唱片市場也初步萌芽,是為本土流行歌的重新出發;50年代後期,台語流行歌走向以唱片市場為中心,尤其在1957年前後台南的亞洲唱片公司崛起後,逐漸形成以歌星為宣傳點、唱片販售為主要商業行為的文化工業雛形,從此台語歌壇發展路向迥異於先前,進入穩定的歌曲產製與發展,1968年之後台語歌曲市場迅速流失,進入衰退沈寂的階段,70年代之後台語歌曲僅能依附在其他流行文化中發展,產製與傳播管道均極為有限。 就台語歌唱文化的內涵觀之,台語流行歌曲在戰後二十年間最明顯的是日本歌唱音樂的影響,無論就曲調、歌詞創作、表演形式都可見到日本歌曲的內涵,翻唱日本歌的現象更是從戰後便風氣大開,尤其在商業掛帥的歌唱活動中更為炙盛,作曲成為純粹業餘的工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新舊日本歌或其他外語歌全成為台語歌壇恣意取用的歌曲來源,另外如民謠、早期創作歌曲也被不斷地翻唱重現,戰後流行歌曲不重視原創、藝術價值的情況甚為嚴重。 然而在歌曲發展呈現停滯的同時,早期便累積大量現代化成果的傳統歌唱文化仍衍生成新的表演和歌曲方式,於是本土民謠風格的歌曲在歌壇依舊佔了一席之地,戰後台語流行歌曲不論創作或發表,都揉合著各種歌曲概念,呈現多元豐富的現象,二十多年興衰起落之後,許多台語流行歌曲在當時的台灣響起綿延不絕的共鳴,成為社會上普遍、深刻且不斷流傳的共同資產,而文夏、洪一峰、紀露霞、陳芬蘭、黃三元、郭大誠、洪弟七等歌星的歌聲與風采,也成為親身經歷過台語歌曲盛況的那個世代無法忘懷的歷史記憶。
    顯示於類別:[歷史研究所]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在NCU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社群 sharing

    ::: Copyright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版權所有 | 收藏本站 | 設為首頁 | 最佳瀏覽畫面: 1024*768 | 建站日期:8-24-2009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隱私權政策聲明